蒋经国,无论从社会角度、政治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是一个被时常谈论的人。1988年1月13日,他在台北去世。就在他去世前夕,他在台湾全面解除戒严(党禁、报禁、民选总统),在台湾开始推行政治民主化。他用专制结束专制,他说:“世界上没有铁打的江山。丢了民心,江山迟早会丢掉;得了民心,丢掉的江山还会回来的。”
坎坷的一生,他经历了哪些阶段?他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4月13日,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第188期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卓恩以“台湾政治中的蒋经国”为主题发表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对历史学家来讲,蒋经国可能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儿子,因为作为蒋介石的儿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的,生物上的父子关系,一种是社会上的父子关系。生物上的父子关系到现在为止仍然存在极大的争议,我没有办法去讲得太多。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可是他仍然还是蒋介石的儿子,蒋介石把权利交给他的时候,是把他当做儿子看待的,这是东方政治的特色,中国政治的特色。
“打手”蒋经国:搞宣传,搞特务组织
我主要从思想脉络,或者说从重大社会主义思潮角度去观察这个人物。
第一个阶段,台湾反共抗俄时期,这时的背景是,国民党在大陆丢掉了政权,到台湾以后要稳定政权。一旦自己稳固后再找机会反攻大陆,蒋介石一辈子是铁了心肠要回来的,当然,后来受各种条件制约,做不到。
那么他怎样稳定政权?有两种方法,像胡适这一派提出来的方案是,用民主的方法来反共,因为共产党最大的弱点是独裁,我们建立一种新的优势来攻击共产党的弱点。所以向西方,向美国的民主制度过度,建立一种自由民主的中国,所以当时在台湾发了一个刊物叫《自由主义》,这是一种方案。
这种方案对蒋经国来说,是根本不行的。他说我们要以共制共,用苏联的办法。这只有蒋经国能做到,因为他在苏联学的就是这一套,怎么搞组织,怎么搞宣传,怎么搞特务组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蒋介石的打手,因为他当时并不当家,当家的是蒋介石,所以他成了蒋介石的打手。
他的职务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职务有两个,一个是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干啥?就是部队里面做政治思想工作,相当于政委。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井冈山时期就是说把支部建在连上,整个军队一盘棋,不管是3万军队,还是5万,30万,50万,还是150万的军队,都是一个声音,国民党做不到,国民党每一个军队就一个声音。
蒋介石到台湾去以后他就做了这一点,把所有的军队整体化,一元化。
他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就是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主任,这个职位很低,但管的事是全盘的。当时到台湾去的特工人员是很多的。后来国民政府接收以后,建了保安司令部,也是特务机构。有本土的,有外来的,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万多特工人员。盘根错节,相互之间不买账,相互之间挖墙脚,所以蒋介石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权力怎么集中?因为有中统、军统,那些大老都在国民党地位很高,怎么办?蒋介石首先想办法把中统头头陈建中赶到加拿大去了,最后他到加拿大养鸡养了几十年,一直到他没有危险了,台湾搞文化复兴运动的时候才让他回来。
军统的头头戴笠已经死掉了,接班人是毛人凤,毛人凤就被蒋经国、蒋介石父子用巧妙的方法挤到旁边去了。保安司令部的头头叫彭孟缉,这个人是本地的,本地的你不能随便把他搞得太看不过去,另一方面这个人他的能力跟毛人凤不能相比,所以就好办,就把他架空,给他位置,可实际权利被蒋经国拿走了,慢慢地,他自己感觉也没有必要赖着了,所以把位置让给蒋经国了。
维稳最重要的力量就是特务、军人,此外,还有青年大学生,所以所有中学生统统参与到青年反共救国团。这跟大陆没有太大区别。
但在台湾实行的特务组织里面,做的事情比较露骨,既显示国民党政府的虚弱,又显示国民党政府的残暴。我用“打手”这个词比较客气,前不久香港《开放杂志》有一篇评陶涵《蒋经国传》的一篇文章,里面他称蒋经国是“杀手”,我说蒋经国他是打手,同时也是黑手,这个过程要实事求是地看。
有一些例证,不能多说,我点到,台北市植物园附近有个屠杀场,所有政治犯就在那个地方,天天听到枪声,你们去翻《中央日报》,那上面经常有某某共匪枪毙伏法,这是明杀。有些人有地位,你要动他,可能会有问题,这样的人怎么办?暗杀,更多的人是被关起来,有两个地方是专门关政治犯的,一个是台北军人监狱,一个是绿岛。有的人不服管理,他甚至连子弹都不要,装在麻袋里往海里一扔就解决了,台湾的行政院有些人甚至说,在当时被错杀的人数大概是5000人。他们杀的最多的是共产党的间谍, 1954年以前这样的案子最多,1954年以后慢慢少了。
两蒋都是反对台湾独立的,美国那时希望台湾独立,或者中立化,但两蒋是不同意的,所以,这时候毛泽东说蒋介石还是民族主义的伟大领袖。这时候的蒋经国就是一个打手,他觉得很正当,他觉得应该这样做的。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护国家的最根本利益。所以当时他到美国去了很多次,他看到美国很多制度都好,他说台湾不能这样搞,搞不通,不符合国情。
“舵手”蒋经国:发扬群众路线,推动台湾经济转型
台湾的第二个时期,蒋经国是“舵手“,这比较正面。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蒋介石已经老了(蒋介石是1975年去世的),已经基本不管事了,他的权利都已经转交给陈诚和蒋经国了,陈诚是形式上的副总统,但他身体不好,也不怎么管事,再加上陈诚心里明白,自己即使当上也不会舒服,不如不当。所以蒋经国实际掌握着台湾的政治方向。
这个时候岛内岛外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蒋介石不同意大陆政府和台湾政府同时在联合国中。所以他们就退出来了。这时候美国开始靠近中国大陆,因为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苏联,而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已经跟苏联弄僵了,所以美国开始跟中国建立关系。
这就意味着台湾的地位慢慢下降,台湾的重要性下降了,台湾怎么自保,这时候再讲“反共抗俄”连自己都不相信了,而且跟美国谈的协定里面明文规定,台湾不可以进攻大陆,所以他根本没有办法。
他就去做好事,做好事就是要发展台湾的经济,发展台湾的社会,当然这个事情也不是蒋经国自己头脑里一热想的,而是一个突然事件对他形成的一个刺激。
什么事件呢?就是1970年4月,他到美国访问,差点儿被台湾留学生黄文雄枪杀。
台湾老百姓觉得国民党用暴力方法对待他们,所以黄文雄开枪时喊着口号,他说为台湾人报仇,这个事件对蒋经国形成了很大的刺激。他发现,要在台湾长期生存下去,要为自己的子孙考虑,也要考虑怎样让台湾人民容得下他们,所以要开始拉近跟台湾老百姓的距离。
所以他就提拔台湾人当官,以前国民党政府高官全是外省人,外来政权,本省人都是当小官的。后来,蒋经国开始提拔台湾人,做提拔青年才俊,后来的李登辉就是被蒋经国提拔的,他当时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学问做得非常好。他很谦卑,对蒋经国很感恩,他在蒋经国面前坐凳子只坐一个角,从来不坐满。
在台湾,慢慢形成了提拔台湾本地人的风气,台湾政权慢慢全部换了,台湾人在里面当官的比重越来越高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继续发扬群众路线,走街串巷。到80年代初期,蒋经国去世之前,基本上台湾每一个巷子他都走过,现在台湾政治人物都喜欢走。蒋介石不干这个,蒋介石走到哪里别人不敢接近,蒋经国很亲民,走到哪里老百姓都跟他握手。
第三件事是推动台湾经济转型。 到8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增长率跟大陆改革开放时期差不多,每年增长13%左右,我们增长最快的时候也是13%。很快就成了亚洲四小龙之首,台湾在世界的外汇储备总量里面仅次于日本,日本第一,台湾第二。这是蒋经国做的十大建设的结果。这是计划经济的搞法,就是邓小平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台湾的十大建设1971年启动,启动的时候国民党的人说,我们现在很穷,我们这样一弄怎么办?蒋经国说如果现在不做,将来就会后悔,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要开始做。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上,有些工程也是败笔,但整体来讲这样一弄,台湾经济实力就上来了,购买力,消费能力等都跟上来了,投资也跟上来了。
第二个阶段经济上已开始活跃了,放开了,但政治上仍然是高压状态,所以政治独裁仍然是继续的。
“推手”蒋经国:全部解除戒严,用专制结束专制
第三个阶段,蒋经国是“推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人都知道“江南事件”。华裔美籍作家江南(原名刘宜良)因写作出版了《蒋经国传》在美国被暗杀。江南当时不是台湾人,已加入美国籍,美国人他对待他的公民的看法跟我们是不同的,你杀了他的人,他就要惩罚你。所以,美国就威胁台湾,我不打你,但是我不卖武器给你。毕竟美国人在《纽约时报》点名说这个事情跟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武有关系,而蒋孝武正是蒋经国准备培养的成为他的第三代接班人的。
所以美国《纽约时报》就说这是蒋孝武干的,蒋孝武指令他的情报局长派人干的,所以这个事情弄得蒋经国下不来台了,他本来是让蒋孝武接班的,结果弄巧成拙,过犹不及。
所以蒋经国在这个形势下马上出来表态,下一届的总统的竞选我们蒋家人将不会参加,他不仅说蒋孝武不参加,蒋家的所有人都不参加。所以到今天为止,台湾政坛只有一个蒋孝严还比较活跃(当时他随母亲姓,叫章孝严)。
台湾自“二•二八事件”(注: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军警在台北打死了为减税请愿的商贩。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激起了全省民众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以后,隔阂一直没有消除,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里面充满了仇恨。怎么样让这种关系能够融洽?
当然,经济发展了,衣食无忧了就不畏惧政府了,所以各种政治运动就出来了,蒋经国想到了开放。从蒋经国语录看,他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什么时候呢?1986年9月,那时他说已经安排人开始调研,成立一个政治核心小组去研究一下政治体制改革。然后他表示要开放党禁,但这话不知被谁传出来了,所以反对运动的人抢先成立了民主进步党,9月28日就成立了。当时这是违法的,蒋经国有了这个想法,可法律还没有变更,是要坐牢的,要杀头的。
民进党当时成立时,第一批10个人,第二批10个人,第一批全部坐牢了,第二批上,第二批牺牲了,第三批上,是阶梯性的,让你国民党抓不完。
蒋经国后来说,我知道我是专制的人,但我会是最后一个,我用专制来结束专制。当时国民党的一个大佬对蒋经国说,“这样下去国民党将失去政坛。”蒋经国说:“世界上没有铁打的江山。丢了民心,江山迟早会丢掉;得了民心,丢掉的江山还会回来的。”所以,这个话马英九上台以后被反复引用,证明尽管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望很低,可是转型以后,老百姓还是会接受。所以这给国民党留下一条后路,也给蒋家留下一条后路,所以蒋经国救了蒋家,也救了国民党。
所以,在蒋经国去世之前,1987年7月15日全部解除戒严(党禁、报禁、民选总统),这是台湾实行了38年的戒严。所以,台湾的报纸全部放开,出现了各种刊物。
蒋经国1988年去世的,去世以后,台湾民主积极推进,这当中有几年是过度,因为权利交接。李登辉当选总统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宪政改革,今天台湾实现的所谓宪政时代的常规制度都是在李登辉时代奠定的,所以李登辉此前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很好的,认为他是台湾的民主先生。后来形象模糊化,是因为跟陈水扁、跟民进党、跟台独有关系,他刚当总统时也是提出要统一中国的,并且要实行三民主义,很多说法,现在就变了。
今天,台湾看起来还是有点乱,为什么?就是台湾的民主还不是很成熟。
根据世界民主政治的经验,在经历三四次的轮替,各种政治人物、政党、选民都会慢慢成熟起来,那时民主才慢慢成熟,我们拭目以待。
思考中国未来
蒋经国在台湾的政治历程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第一,从蒋经国在台湾的运作来看,没有国情一说,只有事实,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运用不同的架构。你50年代搞自由民主是不可能的,很快就会瓦解掉,因为那时连中产阶级都没有,社会也是无序状态,那时候就需要民族主义,国家统一的东西。
但老是搞民族主义恐怕不行,所以接下来要解决老百姓的直接问题——民生,民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这个东西解决好了,民生问题、衣食住行都解决了,这时大家就会觉得尊严很重要,权利很重要,人才很重要,这时候民主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东方社会有这个问题,很多国家在独裁时代都说这个不符合国情,那个不符合国情。我觉得没有国情,只有事实。
第二,从蒋经国来看,时势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时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古人说“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就是环境,地就是群众,人就是关键人物。你看台湾,之所以后来有这样一个民主转型的基础,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跟蒋经国“舵手”时期的台湾建设有关系,这时候的蒋经国还不能叫做英雄,只能叫做豪雄,他是一个开明的独裁者。这个事实最后让他从豪雄变成英雄。什么叫英雄?我们说英雄豪杰,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他知道与时俱进,他知道环境变了。
第三,现在,民族转型的关键是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琢磨,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群当中的一个人,怎么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公民,我们国家的公民越多,民主就越利于实现。邓小平说的,到2049年我们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
我相信,中国大陆迟早也会走向现代民主的道路,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跟台湾的完全、自愿的内在融合和统一。
(本文经主办方“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授权刊发,录音整理:沈苗)
演讲人简介:
何卓恩:教授,1987年、1999年、2002年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历史学系、近代史研究所获得法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进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且按期出站,后从武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调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