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几百年,社会以血缘和族群为核心,人们往往把彼此看作同宗同源的一家人。虽然如今人们的姓氏、居住地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祖先却可以追溯到同一条血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中国人都像是远亲一样,彼此之间充满着共同的根脉传承。
那么该如何判断两个人是不是亲戚呢?其实在日常生活里,除了凭借直觉与共同记忆外,人们还会寻找更明确的依据,但最直观的并不只有血缘的证明,而是通过一套传统的判断框架来界定亲疏关系。
除了常规的检查遗传基因、验血和查族谱等方式外,还有一种判断方式,那就是“五服”。如果两人跨越了五服,即便两人姓氏相同,血缘的距离也可能被视作远,因而不再被认为是紧密的亲戚,而更像普通朋友般相处。五服的观念在民间广为流传,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亲情和社交圈的认定。
不论是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是讲究传承的。历史的长河里,某些王朝的延续仅持续数百年,而有些显赫的名门望族却能跨越千年仍然影响深远。亲戚关系在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古代社会里,五服之外的“非亲戚”概念同样引人好奇,这就引出了五服到底涵盖哪些人、五服究竟是什么意思的问题。
在如今的社会之中,农村也经常性地会提到五服里面的人。其实这套制度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再往外延伸,超出九族的范围之后,仍属于同一个家族体系中的人,但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称作出五服。
展开全文
在古籍中,“五服”用处颇广,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以距离的远近来划分,形成若干“服”的层级。这里的“服”其实也有治理与侍奉的意味,最初追溯是以天子为中心的权力结构,逐渐向外扩展,像一个家族内部的祖辈传承脉络一样,体现出由核心到边缘的分层与延续。
所谓“五服”,是指五种不同的丧葬麻衣。在我国举行葬礼时,前来吊唁的人通常会穿着白色的麻衣以示哀悼,而这五种麻衣并非同一称谓,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彼此之间的界线和使用场合都极其讲究,千万不能混用。
至于最后一种“缌麻”,本质上与前四种麻衣有所区别。缌麻并不构成一整件完整的衣物,而更像是一种坎肩式的覆盖物,便于直接套在现有衣着之上。前来吊丧的人很多都会选择缌麻,因为它既节省麻料,又便于在葬礼的仪式环节中灵活穿着;而负责仪式的人士往往也偏好缌麻作为统一的象征性装束。
也就是说,一旦你被判定“出”了五服,便意味着你与五服之内的人在血缘上已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古人设立五服,核心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的传承秩序与社会的等级体系,使得家族的血脉传承能够在明确的规则下继续延续。
转变亲戚这一点,就是民间百姓借助了天子的五服论,来区分不同亲属之间的血缘亲疏。究竟谁更近、谁更远,需要代代相传的观念来逐步区分,而五代内的直系亲属通常被视作五服之内的关系。这样的认知较为简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与血缘更为密切的亲人,往往被归入五服之内的亲属范畴。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修订家谱,以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家谱作为血脉传承的文字证据,曾经在宗祠、祠堂的日常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如果按照“出了五服就不算一家人”的说法来理解,哪怕同处一张家谱谱系上、同姓,面对外人时也可能显得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观念反映出社会对血缘距离与家族认同的复杂权衡,以及对传承秩序的重视与依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