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 项羽(秦末)
司马迁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身高八尺余(秦尺约23.1厘米)
换算成现在身高约185厘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载其“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在秦末已属魁梧。
第四名 薛安都(南朝宋)
身高记载:七尺九寸(南朝尺约24.2厘米)
换算成现在身高约191厘米
出处:《南史》称其“身长七尺九寸,猿臂善射”,为南朝猛将。
薛安都出身于著名的河东薛氏家族,自幼习武,骁勇善战,擅长骑射。他最初在北魏任职,担任雍秦二州都统,后因不满胡人统治,与同族薛永宗起兵反魏,失败后投奔南朝刘宋,担任扬武将军、北弘农太守。 薛安都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曾多次在战斗中立下战功。例如,在陕城之战中,他脱掉盔甲,手持长矛单骑闯入敌阵,杀伤无数,成功扭转了战局。此外,他在平定豫州刺史鲁爽的叛乱中,单人独骑杀死鲁爽,展现了极高的武艺和勇气。
第三名 刘渊(西晋)
身高记载:八尺四寸(晋尺约23.5厘米)
换算成现在身高约195厘米
出处:《晋书》称其“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身高突出,但晋尺若按24.2厘米则超过2米,存疑。
刘渊东晋十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国”的建立者。西晋末年趁中原王朝八王之乱,刘渊招拢匈奴旧部在离石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建匈奴汉国,开启了五胡乱华之序。
第二名 郝昭(三国魏)
身高记载:九尺(魏尺约24.2厘米)
换算现在身高约217厘米
出处:《太平御览》引《魏略》载其“身长九尺”,但此数据远超常人,可能为夸张或误记。
郝昭,字伯道,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将领。
郝昭身高九尺,魁梧雄壮,猿臂善射,智勇双全。少年时从军,凭借战功从普通士卒渐渐晋升为杂号将军。
220年,曹操刚刚去世,凉州地区的麴演、张进、黄华等人即联合叛乱,武威郡内三个部落的胡人也乘乱起事。危急时刻,武威太守毌丘兴向金城太守苏则求援,但依照当时的军令,驻守金城的将士不得擅自西渡黄河。若要直接援救武威,必违抗军令;若等到朝廷同意,恐怕事态更加恶化。苏则斟酌再三,决定先斩后奏,这一想法得到了驻守金城的主要将领郝昭的响应,郝昭迅速调集部队前往武威,很快制服武威郡内的胡人,后与苏则会和,相继斩杀了麴演、张进,降伏了黄华,至此河西各郡全部平定。正是由于郝昭积极响应,苏则才能在短时间内平定凉州地区的叛乱,郝昭也因此战声名远扬。此后,郝昭受命镇守河西地区十余年,期间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对其非常信服。
228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无功而返。为防蜀军再次来犯,曹魏大将军曹真派郝昭和王生镇守陈仓。年底,诸葛亮果然率领3万蜀军从散关出发,包围了陈仓。诸葛亮素以足智多谋、擅出奇兵著称,但到达陈仓后,看到坚固的防御工事,又听说大将郝昭已在城内严阵以待,颇感惊讶。
诸葛亮久闻郝昭在河西时的威名,为减小攻城损失,便派郝昭的同乡靳详前去城下劝降,被郝昭严词拒绝。诸葛亮大怒,自恃拥兵数万,而郝昭兵力不过千余人,双方兵力悬殊,胜券在握,于是命士兵架云梯、挖地道,并用冲车进攻陈仓,但这些攻势都被郝昭一一化解。两军攻守对峙二十多天后,魏曹大将费曜率援军赶到,诸葛亮见状只得铩羽而归。这场战役中,郝昭因成功地以千敌万,并首次使用点火之箭对抗云梯攻城,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相传,“火箭”一词也由此而来。
经陈仓一战,郝昭成为赫赫有名的守城大将,魏明帝特赐爵关内侯。郝昭班师回到洛阳,魏明帝亲自接见他,并对中书令孙资说道:“你的部下中竟然有如此大将风范之人,有其效忠,朕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
太和三年(229年)前后,郝昭身染重疾,卧床不起,第三次北伐的诸葛亮得知后,决定再次攻打陈仓。郝昭急火攻心,不久便去世,陈仓随之被攻破。事后诸葛亮惜英雄之死,令其妻小扶灵柩回魏国,以表敬意。
第一名 巨毋霸(新莽时期)
身高记载:一丈(汉尺约23.1厘米)
换算成现在身高约231厘米,比姚明还高。
出处:《后汉书》称其“长一丈,大十围”,但更似传说人物,真实性存疑。
在历史记载中,巨毋霸是有可能真实存在的。主要依据如下:
《汉书》记载:《汉书·王莽传》中提到,有一位叫韩博的人上书称有一位身材奇特的壮士,身高长到了丈许,腰围达到了十围,一般的车子坐不下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韩博用四匹马拉的大车将他带到京城。来到其府上,并自称想奋勇击败匈奴,自封为“巨毋霸”。王莽听后很厌恶,把巨毋霸留在新丰,并将其姓氏改为巨毋。王莽新朝时期天下大乱,内忧外患,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一些拥有特殊技能或外貌的人被举荐出来为统治者效力是符合逻辑的,且有记载王莽让巨毋霸参与了昆阳之战。
“巨无霸”这个形容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