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风云,历史变迁,建城1300多年的廉江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勤劳、质朴、聪明的廉江人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经历漫长岁月淘换而至今熠熠闪光的遗产,无不闪现着廉江人的智慧,廉江人的勤劳。今天,我们聚焦廉江亻厓(ya)歌,感受廉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廉江亻厓歌第四代传承人郑壁章与黄凤群搭档演出
据记载,廉江的亻厓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分支,从梅县传入。汉朝年间,北匈奴入侵,随之带来了胡语,干扰了古汉语原有的音调。此后带着不纯正汉语的汉人南迁,受到“广府人”的抵制,无法进入珠三角地带,只能居于南方山区的梅州等地,形成了客家话。清朝年间,政府让这批汉人南迁至珠三角,却遭到当地居民抵制,爆发“土客大战”,客家人四散,部分人则流落至廉江及茂名等地,融合当地语言,形成独特的亻厓话。而亻厓歌顾名思义,就是用亻厓话来传唱的一种山歌。
展开全文
▲在塘蓬镇六磊村,黄凤群(右)边唱边舞,音调高亢、舞步轻巧;郑壁章(左)身兼多职,既敲锣打鼓吹唢呐又演唱,还有用脚击钹的精彩表演。两人的演出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廉江亻厓歌是一种民间传统音乐,流行于廉江西北部的塘蓬、长山、和寮、石角、河唇、石颈等镇,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亻厓歌唱的大多是生活琐事,当地群众习惯在上山砍柴、放牛时唱,下田驶牛、放水时唱,以减少疲劳和寂寞。如果你深处客家长山,随风而来的除了茶香,还有这动人的亻厓歌。
待续
To be continu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